目标:以互爱和互助彰显主爱
恩泽堂社会关怀委员会
恩泽堂社会关怀委员会在2017年7月成立,设定2017-2019年的目标:
教导和提高会友对社会关怀的意识,以及推动和鼓励聚会开始社区关怀的事工。
同时,将恩泽关怀机构和恩园学校归入此委员会。
恩泽堂社会关怀委员会
顾问:黄志伦牧师
主席:唐昭顺长老
文书:林伟伦弟兄
财政:温美财弟兄
委员:张基甸牧师、林财基长老、刘祖湛长老、沈世秋弟兄、刘惠发长老、游彦玉传道、黄毅斌长老
更多关于本堂社会关怀事工报道,请点击阅读。
恩园特别学校
1999年新加坡教育部为能更好的帮助一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即一些智商较低和有轻微自闭症的孩童,决定在五年内成立10间特别学校,并希望这些特别学校是由民间来经营承办。负责这计划的教育部官员在长老会中学一次的聚会中和本堂在该中学任教的杨炽钊长老谈起这事,并向杨长老探询我们的教会是否可以承担其中一间特别学校的工作。杨长老把这项询问带到宣教委员会,过后还召开长执特会,一致通过教会应当对社会的需要有承担,于是决定与教育部及社会发展部合作,在西部创办一间特别学校。
与此同时,设立在长老会中学校的真恩长老会也从杨长老口中得知这个消息,该堂的主理牧师王蘋牧师表示愿意一同来承担这项工作,于是两间教会便决意合力兴建恩园特别学校。
恩园学校的命名是从“真恩长老会”和“乌节路长老会”的英文名各取了一个字,就是真恩的“恩”(Grace)和乌节路的“乌节”(Orchard),全名Grace Orchard School 。Orchard原是果园的意思,所以学校的中文名字就是恩园学校。Grace和Orchard两个字的首个字母是“G”和“O”,合起来就是GO,带有“去”的意味,叫人联想起主耶稣的大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
恩园学校最先是设立在文礼的一所旧校舍,2009年1月才搬到现在的地址。
学校董事会由真恩长老会和本堂的教牧长执联合组成;历届担任过董事的本会同工有曹树强牧师、杨炽钊长老、洪振贤长老、陈天赐长老、刘亦佳长老、王元佳长老和凌展辉长老等人;现任董事代表是罗志文长老、陈奕慧长老和黄玉贤长老。
更多恩园学校详情,请点击阅读。
恩泽关怀机构
恩泽关怀机构成立於2007年6月7日。成立最初是为恩泽中心,也就是现在的裕廊聚会寻找一个可以崇拜的地方。第一届董事是刘祖湛长老、杨炽钊长老、林及时执事与陈金菊执事。杨炽钊长老、林及时执事与陈金菊执事在完成长老议会所委托的工作之后,在2007年12月15日卸下董事职位。
第二届的董事是王加现长老(董事会主席)、刘祖湛长老、彭东运长老、唐昭顺执事和刘来明执事。新的董事们很快的发现到关怀机构可以做的比原本要做的多了许多,经过祷告和讨论,定下机构的使命宣言,即“本着基督扶助弱小,服务人群的精神,汇集教会的资源,藉着积极参於社群服务与社区工作,成为社会与教会之间交流的管道、聚会与聚会之间联系的桥梁。”
机构已经在进行的工作包括主办婚姻辅导讲座、开设快乐妈妈班、接手由裕廊聚会开始的功课加油站,开办并津贴家境较贫寒的学生,使他们能得到专业补习的帮助等事工。
机构现任经理为吴美玲姐妹,行政同工为林玉兰姐妹。
更多恩泽关怀机构,请点击阅读。
关怀爱心捐
关怀爱心捐原是在乌节路聚会的教区委员会和姐妹团契中推行,通过每年向区友和姐妹团契的团员募收圣诞特别奉献,对身陷财务困难的家庭施予象征性的金钱资助,以表示教会对他们的关怀。
2008年10月乌节路长执会向长老议会提出建议:将部分的圣诞感恩捐转为关怀爱心捐,提议得到全体议员的支持,并将爱心捐扩大为全恩泽堂使用。
长老议会定下爱心捐的对象是恩泽堂的会友和在本堂聚会至少一年的慕道友,以一个家庭为受惠的基本单位。
爱心捐并不公开给会众申请, 而是借着从各个牧养的管道所获得的消息,让教会对有财务困难的家庭给予主动的关怀和援助。在知道会众有需要时,各别聚会的长执会就会委派一位教牧或长老作跟进的工作,如家庭探访和慰问,以便深入了解实际状况,同时也设法提供除金钱以外的协助与支援,以期达到牧养的目的。受委派教牧或长老在证实有实在需要后,将提呈需要给个别聚会的爱心捐小组批准,之后再由受委教牧或长老将经费分发给有需要的家庭。
爱心捐来源是每年圣诞感恩捐的一半,在一年内没有用完的款项将拨入教会发展基金。受惠者每年获得资助的顶限是新币$1,000。
爱心捐并不能取代弟兄姐妹之间的彼此团契和帮助,除了爱心捐外,长老议会鼓励各区会或团契的弟兄姐妹在遇到经济上有困难的人时,应尽力彼此关怀和援助。
2009年8月,教牧长执同工营建议:让恩泽关怀机构在遇到有财务困难的辅导对象时,可以动用部分爱心捐来帮助他们。长老议会接纳这项提议,议决恩泽关怀机构每年可以动用不超过百分之三十的爱心关怀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