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会 两个世界
—— 发人深省的讲座
—— 发人深省的讲座

三一神学院教务主任林德平牧师10月9日下午在乌节路聚会举行的家庭日讲座“一个教会,两个世界”上,透过深入浅出的轻松讲解,有趣的即兴短剧和发人深省的问答方式,引领会众思考本地华文教会如何在下一代华文程度低落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向前推进发展,如何可以有更好的明天。
一个教会,两个世界
林牧师从新加坡独特的语言政策谈起,述说当天讲座命题的深意。
我们华文教会聚合着老中青会友,还有年轻会友的下一代,往往我们在交谈时中英夹杂,尤有甚者是全然以英语来交谈的。这在散会后或在团契聚会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一个教会(华语教会),两个世界(说着中英语的会友)。
这也是中港台除外,全球华文教会当前所面对的问题。华文教会该做什么才能在这样的语文大环境下继续成长?

林德平牧师以轻松的方式传达严肃的主题。
林牧师曾经在莱佛士书院任教11年,可说是相当熟知新加坡的双语语文政策,他告诉会众,我国从1987年开始停止招收华校小学生,并不是因为政府改变政策,而是华人家长的务实所致。这些家长也包括了华人基督徒家长。由于全球的发展,新加坡作为小国,必须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具竞争力,于是形成也确立了尽管政府推行的是双语政策,但官方语言却是英语的大方向,家长们为了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选择为孩子报读英校,报读华文小学的学生逐年减少,华文小学不得已在1987年走入历史。
从1987年倒算回头,那些1980年以及之后出世的孩子(即今年42岁以下的一代),就是以英语为第一语文的学生,母语华语不过是他们的第二语文。
华语教会和基督徒家长可以做什么
今天,几乎是全球(中港台除外)年轻一代的华人的华文水平都面对仅有第二语文程度的境况。面对这样的语文大环境,林牧师说,华文教会应该可以在为下一代的孩子和年轻人创造华文语文的生态环境方面起作用:譬如说在主日学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律使用华文圣经,坚持华语教学,在提问时间里,老师也应以华语提问;不过,他说,如果孩子们选择使用他们更为熟悉的英语回答时,则无需阻止,等他们回答后,老师再用华语重复学生的英语回答,让他们知道如何用华语来回答老师相关的提问,借此制造学习机会。林牧师也说,每个主日崇拜会的讲道却一定抓紧原则:我们是一间华语教会,是一间以华语宣扬主道的教会,崇拜会的讲道和程序都应以华语进行。
林德平牧师说,教会要鼓励家长在家中同孩子讲华语,也可以鼓励家长给孩子报读特选小学,特选中学,选修高级华文,积极的为孩子创造学习华文华语的有利环境。他也指出,教会的社区关怀活动可以尽量安排孩子和年轻人参与,让他们通过社区活动,有机会接触现实生活环境讲华语的群体,能以华语沟通关怀对方,在经常使用华语的环境下,磨练自己的华语。更何况,基督教在未信主的华人群体眼中(口中)是西方人的宗教“洋教”,孩子们和年轻人参与社区工作,同这些群体接触,可以改变这些群体族群对基督教的刻板印象。

即兴短剧:不一样的价值观也会出现“两个世界”的境况。
座谈会在乌节路聚会的德明堂举行,当天出席者非常踊跃,可说是“一椅难求”,年轻的弟兄们还从地下层课室搬添更多椅子应付不断进场的参与者。
座谈会中场,林牧师也举例说明不一样的价值观同样会出现“两个世界”的争执。弘谕长老和孙闻执事在座谈会前被点名同林牧师配合来一段即兴表演:他们两人饰演学生,林牧师饰演老师,在休息时间正排队买点心。孙执事排在弘谕长老前面,她看到林老师也要买点心,基于尊师重道,她想让林老师排在她的前头先行购买点心后离去,可是排在后面的弘谕长老说林老师不应该有特权,他不同意孙执事的“礼让”,可是“礼让”则是孙执事所坚持也不认为有错的。
"两个世界"的人要能更多的彼此体谅和了解
讲座结束前,黄志伦牧师做总结时指出,“一个教会,两个世界”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在这两个世界的人,可不可以大家彼此更多体谅、更多了解和知道对方,然后大家一起来承担起使命。
语言不只是消息传达的桥梁,语言更是文化的传承。志伦牧师说,从语言的角度和从文化神学的角度来看,作为华族基督徒,我们尽力保存我们华族的语言和文化有今生与未来的贡献和意义。我们要以更为广阔的心胸来看待,继续传承华语教会的工作和使命。
志伦牧师重申,尽管恩泽堂创会至今服事讲华语的群体已有超过半个世纪,54年来上帝仍然在使用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抱定心志,只要新加坡还有讲华语群体的需要,我们恩泽堂就应该责无旁贷的继续持守上帝给我们建立教会的初衷——服事讲华语的群体。